王俊
最近我刚刚离职华大基因,所以有很多对我各种各样的猜测。下周二我会正式启动我的人生新项目。我其实更加适合做点创新性的,自己觉得有趣的一些事,所以就提出离开华大CEO的位置。我其实更加适合做点创新性的,自己觉得有趣的一些事,所以就提出离开华大CEO的位置。
我会重新启动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最近刚改名,我发现有一个准上市公司取了一个跟我一样的名字,都叫“碳元科技”。后来那个老总找我,说你们居然取了一个跟我一样的名字。后来我就改成了“碳云智能”,为什么起这个名字?碳是所有生物的起源,云就是现在的互联网,智能就是人工智能。我是92级北大生物系学生,在北大从本科一直念完博士。我在本科时做的就是人工智能相关的事情,现在又回到人工智能来。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叫“百岁企业与百年人生”。无论做科学家研究生命,还是个体想要健康长寿,还是——因为在座很多都是管理学院的学生,未来都是企业家——企业家做一个企业,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活一百年,比如阿里巴巴想活到102岁。我16年期间,做了16年的科学,但这其中有10年时间,尤其到深圳之后,是在做企业运营管理。我在华大基因一直做了8年CEO。把华大基因这个企业从原来一分钱不赚做科研倒贴的企业,做成了现在市值两三百亿的企业。
我是一个做生命科学研究的。在这期间我发现很多企业运营的道理和我做生命科学的很多东西,好像是一样的,或者说是互通的。
从生命的本质来讲,生命是数字化的,我们在座每一个人,我现在看你们,在座一两百人,事实上是在看一两百个生命程序。因为每一个生命程序来源都是DNA,都是从父母那儿来的,60亿个碱基对。ATCG四进制代码蕴藏着所有未来你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会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反应,所以是数字化的。这种数字化是可以读出来的,也可以拷贝、编写。最近生命科学的最顶尖技术是在做基因修改,哪儿不好改一改就好了。我其实很赞同这种技术,尤其对疾病而言。但是你不知道后果时最好不要改,很多时候先从细菌、真菌试,对人改一改还是停留在探索,当然对治病有一些研究。
当然还有更厉害一点的,干脆写一段程序,写完之后程序可以在另外一个地方打印出来。比如说在深圳,基因解读之后,通过互联网传到纽约,在纽约合成一个你出来。听起来挺恐怖,合成一个你出来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合成一个细菌很容易。
很多人对于这种跨界有点担心,计算机写一个生命程序,那边出来一个活的东西,这是什么概念?在这当中,数字化信息是通的,唯一基础不一样,计算机以硅为基础,生命以碳为基础。所有生命代码蕴藏的生命信息都是一致的。基因具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扩张的能力。以前有本书叫《自私的基因》,讲的是基因在生存过程当中不断扩张自己。某种意义来讲人只是基因的载体。如果我们把现代人跟一个微生物比较,你会发现其中有上百上千个基因是一样的,或者说有联系,他们是由同一个祖先发展过来的。更不要讲人跟猴子了,基本上人跟猴子没区别。
再往前翻会更多,基本上可以看到人跟任何一种物种之间都存在基因的联系。反过来想,以基因为主题思考,你会觉得原来其实人也好,猪也好,你现在看见的各种物种也好,事实上只是基因为了传递它自己所形成的载体而已。这一堆基因这么组合形成了这个,那堆基因那么组合形成那个。如果组合得好,它就有机会扩张,为什么有机会扩张?因为它更加适应环境。
比如说刚才吴老师讲到的成吉思汗,他没有讲成吉思汗更牛的地方,那肯定比英国强一点。欧洲人现在10%的Y染色体都来自成吉思汗Y染色体,都还是成吉思汗那一支。很厉害,不仅仅他厉害,他的子孙也挺厉害,可能是近一千年以来最成功的一条Y染色体。为什么这样?因为他有更加好的可能性,扩张他的基因,所以他的基因在现代人这个种群里面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张。也就是他这个程序,他这个生命程序得到了不断的复制,就好像一个程序员写了一个好的代码之后,这一段代码不断地被不同的程序拷贝,不断在不同程序里面延续下来,所以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一件事。这是人,企业是什么样?
很多人都想研究企业。企业本身是有基因的。很多人说企业的基因就是老板的基因,老板怎么想怎么做,企业就会怎样。有人说企业的基因就是企业的文化,几个创始人或整个企业形成了一种文化。也有人说企业的基因就是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或者企业的追求目标或者企业的远景。
我后来做华大的时候发现,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足以代表企业基因本身,这就像人身上有25000个基因,一个基因代表不了一个人。企业本身也是一套基因组,这一套基因组系列是企业面对生存环境的一套适应性的策略。比如,经济危机来了,这个企业该怎么做?比如,在企业跟别人竞争的时候,外面有一个很强大的竞争对手来了,应该怎么做?比如,企业遇到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比如,企业对员工应该怎么看?所有这些反应,事实上是一个企业针对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一种策略。就跟人的基因一样,针对身边的环境,我的基因可能永远不会告诉我,明天会不会去西藏。但是我要是去了西藏,基因会告诉我,我身体会怎么反应,我会不会有高原适应的问题?我会不会缺氧?我缺氧以后体内有什么变化?心脏速度会不会增高?等等。
如果一个企业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合起来造就了企业如何去适应外部环境,我们能不能好好地去研究这个理论,就像我研究生命一样,好好研究清楚这个生命的基因,然后把它合起来。把每个基因搞清楚,哪个基因可以让你飞,哪个基因可以让你打洞,哪个基因让你游泳,那就实现“海陆空”了,我就想飞就飞,想游泳就游泳。如果能这样,是不是可以基于对每个基因的研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造一个完美的物种。正像现在好多人想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孩子一样。
这种思想并不是科学家的臆想,很多媒体很多老百姓都会这么思考,我也这么思考。就好像一个企业刚创立,想能不能把这套基因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基因,使得这个企业本身可以应对任何环境,可以做得非常完美。但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完美物种出现,也没有完美企业出现?问题的核心在哪儿?
这里面有几个假设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第一个假设是,环境永远会变。我们今天看见的环境跟周围环境不一样,跟一百年前不一样,跟一千年前不一样,跟一万年前不一样。现在企业此时此刻生存的环境跟30年前不一样,跟未来30年也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也还好,如果我能知道它怎么不一样的话。
第二个问题,未来是永远不可能被预知的。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真的可以被设计,事情也就容易了。因为我可以了解未来的变化,知道未来变化成、设计成什么样子,然后我可以根据设计成的样子改变自己。可惜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人们永远不知道50年以后的今天会用上什么样的科技,身边环境会是什么样子,企业环境是什么样子,社会环境是什么样子,国家和国家的关系是什么样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完全不清楚。未来是一定会变化的,而它本身又是不可以被设计的。这就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认为我们是地球的主宰,认为我们是最精美的生命程序,最精美运行的生命程序。但是我们不是被设计出来的,人不是根据某个东西设计出来的。人是怎么来的?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这是人们究其一生想理解的问题。
我最近在做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就是以前搞的所谓单基因遗传病,也就是出生缺陷。中国差不多有5.6%的出生缺陷,生下来的孩子有问题。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很多跟基因有关。我的这个研究是关于自闭症的。自闭症在中国叫孤独症(Autism),其实中国的误诊率或者错诊率很高,基本上中国孩子有不同程度孤独症、自闭症的应该超过百分之几了。美国是1%,但是那是有比较精确临床定义的,中国在这块的诊断还不够好。自闭症是因为什么引起的?父母又不自闭,怎么生下来的孩子自闭?怎么回事呢?我们就做这个研究。检测父母的基因,再检测孩子的基因,希望知道原因。于是就有一个科学假设:是不是孩子新产生的基因突变让他自闭的?每一代人的基因程序有传承有变化,父母一人给一半基因程序给你,但你跟父母会有60—100个基因差异,也就是说你们之间有60-100个基因突变。我们就想,会不会是这60—100个基因突变导致自闭症?我们做了大量测试,得出来结果确实是这样。
这60—100个基因突变会集中在一个区域,在基因组上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分布在一些与大脑发育相关的基因上。也就是说在大脑发育相关的很多基因上有很多新出现的突变,其背后可以与很多理论联系,比如这是不是跟自然选择有关系?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以前豹子可以选择跑得快一点,狮子选择跑得强壮一点,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选择跑得快和强壮,或者爬树了。剩下唯一需要选择的是大脑容量。我们现在的大脑容量和体积越来越大。人其实是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大。而脑袋越来越大,是因为在大脑发育基因里面,基因永远在变化,不停地在变。而且随着父亲年龄增加,每增加一岁,孩子就多一个基因突变。所以以前有人说,如果父亲岁数大的话,孩子容易聪明,这是一个可能性。
基因突变有可能是硬币的正反面,有可能聪明,也有可能变自闭了,或者有时候自闭跟聪明可能一块来了。这种现象让我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什么问题?也许本身基因的变化,你说我把他变聪明了,变得不好变自闭了,这代表什么概念?代表在基因程序每一次试错过程中,这都是整个群体往前进化的基础。那些遗传性有缺陷的孩子事实上是为整个人群、整个群体能够进化和演化得更好在做出努力。因为未来是不可以被预知的,而且方向性是不可以被设计的,所以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个体所能够往前走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有变化。而他的变化,很多情况下看不出来,因为如果看着都有问题,那这个生命很快就会灭绝。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差不多,但其中会有一部分变得特别好。变得特别好的那些可能有更多的机会扩张后代,因为有更好选择性的就活下来了,而不好的那些,就是我们看见的出生缺陷,逐渐会被淘汰。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遗传性疾病是一种试错,是生命程序试错的代价。而这种试错的代价,最后会导致整个群体往前发展,这是在个体层面。对种群也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人不是第一个物种,人也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物种。人为什么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物种呢?因为从物种水平上来讲他也在试错,有一些物种行就留下了,不行就灭绝了。最终的结果是自然界不会消亡,永远不断地有新的物种产生,永远不断地有新的物种往下延续。
而这样的东西就可以重新定义死亡。为什么会有死亡?死亡也是很容易的。因为每一个个体,当你出生的时候,生命程序就固定了。你想一想,如果未来的环境永远不断地在变化,而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的生命程序已经不变了,那你对这个世界、对物种本身进化还有价值吗?没有价值了。某种意义上讲,你的价值在传递完另一个生命程序之外,就没有价值了。我讲这么多基因,再反过来讲企业。
很多时候,一个企业,如果有非常成熟的一整套商业模式,在一个相对固定、相对安全、稳定的经营环境下,可以做得很好。但是非常多的企业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互联网就更多了。一夜之间,一个原来发展非常好的企业突然间没了。为什么?因为环境变了,那一刻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根本没有适应变化的方法,所以就灭亡了。企业没有适应变化的方法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在华大就开始做实验。我一年前开始做“划小”实验。划小实验是什么意思?如果革命非要发生,让它在内部发生要比在外部别人把你灭掉好得多。如果把华大切成200个小组,2000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在试错,都允许有不同的试错可能性。我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能够符合选择压力的留下来,可以不断的扩张,不行的就灭掉。
这样的机制能把业绩、组织效率提升成什么样?结果效果是非常惊人的。在一年时间之内,每一个季度都是以30%—40%效率提升,而且我相信这样一个组织未来经历风雨的能力会更强,因为总会有几个划小的单位能够活下来,能扩张开来。
如果在未来民营企业自身能形成一套试错机制,企业自身能形成不断演化、传承、修改自己基因的能力,我相信它会走得更远。所以我并没有讲怎么样去建立一个万亿市值的企业,而是在说怎样能够形成一个一百年的企业。在一百年企业的跨度情况下,环境的变化会非常剧烈,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下并不是说企业能成长得多大。恐龙够大吧?统治地球1.5亿年,非常厉害,为什么一下子就灭绝了?因为环境变了。因为它体内的基因复杂性已经不允许它再做任何变化,它再做任何变化也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因此唯一的路就是灭绝。
这个世界最能够适应环境的其实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微生物。微生物很小,非常小,可以做很多各种各样的变化。这种思路,往前延伸,还可以变成竞争、合作、小环境、大环境。我们人体非常复杂,人体除了自己基因之外还跟各种各样的基因在交流,在合作。比如说你肠道里的微生物体,你每天吃什么会影响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跟你的基因起作用,变成你最后的很多表征,比如说血糖高不高,是不是要减肥。企业也一样,企业自身的各个小环境、微环境,以及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事实上都是在打造企业周围的微生物菌群,如果这个失调企业肯定就完蛋了。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科学和企业管理有非常大的相通性,而这种相通性最基本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人也是一个社会型动物。就是因为人本身的社会学属性,才导致人的社会组织最后形成的组织方式,例如企业,事实上跟人自身有很大关联。如果能够真正了解真正清楚,你未来所要创业或者参加的那个企业是什么样子,它的基因会是什么样,它有没有这样一种进化、演化、容错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机制,其实是企业能不能走得长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往往会被忽略。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这个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强,而很少有人去想,这个企业是不是能做得更长久、更适应变化的环境,更有容错机制,更加允许试错。这一点可能更加重要。
最后,我为什么要创业?在华大一个年会上,我跟所有人说我要离开华大CEO位置。会上我讲了很多我在管理上的想法,包括我刚才给大家分享的东西。讲到最后我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就是一个试错的猴子。因为猴子本身也在试错,试错成功了变成人。但是有很多时候,试错失败了,都已经出生缺陷了。我说我也许就是那只试错的猴子,万一我站起来走路了,我就变成人了,我要是万一没能站起来走路,趴下来了,我就出生缺陷了。
我自己在这么多年之后,希望再做一个更新一点的事情。华大现在做的是基因检测的服务模式,而我现在更想做的事情,是利用生命大数据。你不是简简单单只想知道基因是什么样子。基因检测现在已经可以很便宜了,测定一个人的基因可以1000美金,还可以更便宜,现在可能2000、3000块钱人民币就可以检测一个人的完整基因。但是在座各位有人愿意花几千块钱买你自己的基因检测结果吗?为什么不愿意呢?因为你觉得你现在拿到的基因检测结果的价值不值得付这么多钱。这并不代表你的基因数据本身不值这么多钱,而是代表它现在所能给你的价值并不值这么多钱。
为什么不值这么多钱?我虽然给你测得很便宜,为什么不能够让你掏出钱来做这个东西呢?因为我们现在不理解这个东西。如果你真的有一个出生缺陷的孩子,让你掏5万块钱,你也会做基因检测,因为你需要。如果这个时候你得了癌症,他告诉你基因检测找到相对应的药,你花几万元也会做这个检测。幸运的是在座各位没有出生缺陷,也没有得癌症。其实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症细胞,癌症从体内有癌症细胞发展到癌症平均15年,所以在座各位可能体内有癌症细胞,只是你不知道。但是不用担心,因为你的免疫体系会把它杀掉。很多人15年之内,一辈子都不会被发展成为癌症,尽管你体内有癌细胞。
所以针对于在座各位,所有的人,这个东西总得给我带来点什么价值。应该研究什么呢?应该研究这一套生命程序,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怎样运行,运行以后有什么样的中间结果,有什么样的最终结果。它如果真的能够跟美容挂钩起来,能够跟减肥挂钩起来,能够跟血糖管理挂钩起来,能够跟你真正的每种复杂性的性状,比如身高、体重等等关联起来,可能更有意思。
如果说基因在这端,你现在看见的体重在这端,这中间是有很多其他的生命数据的,里面有RNA、蛋白质以及基因里面各种各样,体内、血液里面各种各样小分子的数据,你吃什么东西,运动情况怎么样等等。所以整个生命完整周期的数据,如果在一个很大的人群中样本能收集起来,我才能够真正再反过来理解基因本身,在这个基础上做一套真正的健康管理的程序,这个时候只能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做,用机器学习来分析多维度的数据方法。
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做一个大白出来,就是我们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大白Baymax。大白,在我看来是健康管理很重要的一个人工智能的应用。如果他背后有针对你的、非常清晰的、各种各样的生命数据,以生命数据为基础,用一套人工智能方法,对你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那这个基因数据就有意义。当然基因数据不够,那只是其中一种类别的数据。如果把其他所有数据都收集齐全,用这样一套人工智能的方法,再去做健康管理,这就是我能想象到的未来生物产业最大的应用。这种应用本身是基于数据,基于一个开放平台,所以会做成类似于服务型电商,会是一个开放体系,会做成以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为引擎的一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医学医疗管理的一个方案。这就是我现在创业想做的事。
分享这么多,感谢,谢谢!
(根据2015年10月24日王俊先生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校友返校日的主题演讲《百年企业与百岁人生》录音编辑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
王俊,16岁以江苏省东台理科成绩第一考入北京大学,1999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012年荣获Nature全球科技界年度十大人物,2014年6月荣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03年非典爆发时,王俊带领团队进行了病症早期诊断的科研攻关,96个小时就做出了SARS检测试剂酶联免疫试剂盒,并以最快的速度将30万份试剂盒免费捐赠给全国所有相关医院,帮助阻断SARS的蔓延。2007至2008年,王俊带领华大基因研究员成功绘制出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这也是第一个黄种人、第一个亚洲人的基因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