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企业绿色发展报告NO.1(2015)

2015年8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社科(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绿色资本网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首部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绿色发展报告NO.1(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资源消耗也快速攀升。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耗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23%,超过美国5.2个百分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消耗着3/4的能源。2014年,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3.60%;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比只有12.54%。因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是载体,是主体;只有中国企业实现了绿色发展,才有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绿色产业,最大限度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目前国际社会全力推进的《后2015发展议程》Post 2015 Development Agenda,作为取代《21世纪议程》的全球发展文件,于2015月7月完成终稿,2015年9月提交联合国首脑会议批准。其中,涵盖17个领域169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巴黎气候协议》Paris Climate Agreement,在2014年利马联合国气候会议上形成初稿,各缔约方已经提交“自主确定的贡献(INDCs)”,形成最终案文,2015年12月在巴黎联合国气候会议上通过。,也为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

企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载体。企业可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和培育现代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通过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全面提高工业化效率和质量;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企业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创新和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核心内容。

企业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可通过创新和扩散绿色生产技术,建立可持续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广节水、节能、无废、少废和“三废”综合治理等实用绿色技术,并大力发展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中介和服务机构,提高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效率;可以通过创新和扩散绿色管理技术和规范,进行绿色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企业机制层面,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动力机制、自身能力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体系,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实现绿色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企业是绿色消费的推动者。企业通过绿色生产提供绿色产品,为社会绿色消费提供产品保障。企业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和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排污控制,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防治工业生产环节污染、产品消费环节污染与提高经济效益多赢的目标,为社会提供清洁绿色的产品。通过绿色产品引导社会绿色消费,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和标识系统,这项工作也应是在行业标杆企业参与下完成的。企业推动社会绿色消费,还体现在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方面,企业围绕“绿色理念”开展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促销等活动,将绿色管理思想贯穿于原料采购和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收集绿色发展信息、实行绿色包装、进行绿色促销、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渠道、树立绿色形象和提供绿色服务等,以此满足社会消费崇尚健康、保护生态、追求生活品质的需要,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企业是绿色文化的倡导者。绿色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企业绿色文化是以绿色文化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绿色生产技术和标准、绿色营销模式以及员工绿色需求共同构成了企业绿色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三个方面的绿色文化相应地引导着社会绿色消费行为和社会群体的绿色认知,因此,企业绿色文化是社会绿色文化的灵魂、倡导者和引领者。

观点一: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蓝皮书课题组研究设定了“企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586家中国企业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得到中国企业绿色发展前500强及前200强企业,并对分行业企业绿色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从行业来看,在中国绿色发展500强企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银行业等行业中进入前500强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

绿色发展重点行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三高”行业,如化工业、电力等生产与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这类行业企业由于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较早就开始谋划绿色发展战略;另一类是受绿色产品带动绿色发展的行业,如绿色设备带动设备制造业绿色发展、绿色家电带动电器机械制造业绿色发展、绿色建筑带动房地产业绿色发展、绿色金融带动金融业绿色发展等。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属于高污染行业,随着宏观层面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化学工业企业开始积极创新和开发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模式在化学工业企业中也得到了大力推进,中化国际、中泰化学、金正大、三友化工等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发展特色主要体现在污染防治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加快推进两个方面。

化工业污染防治技术的改进主要体现为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回用。废水处理往往涉及清净下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针对清净下水和工业废水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模式。清净下水处理后可用于工业生产,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后会用于生产系统,其余工业废水由厂区末端采用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后,达标排放或绿化。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是工艺废气和燃烧废气,往往采用相应的脱硝工艺或者循环经济模式等来减少大气污染。经过处理后固体废弃物往往能够用于生产水泥等,如中泰化学按照“一次钙资源,电石、水泥两次利用”的原则,与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综合利用现有生产装置产生的全部电石渣、燃煤炉渣、粉煤灰。 

化工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是通过开发利用废物资源化技术,在减排的同时实现“变废为宝”。比如,三友化工构筑起以纯碱、氯碱和粘胶短纤维为主导产品,原盐、碱石为原料支撑的系列共生产业链,在国内首创了“两碱一化”的特色循环经济模式。中泰化学通过中水回用、蒸汽冷凝水回收、乙炔溢流液乙炔气回收、变压吸附制氢、废酸深度解析、含汞废水改造、防渗处理等项目的实施,年减排废水350万立方米、减排COD 224吨。

除此之外,化工业企业积极推进绿色管理体系建设、员工培训、绿色文化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些绿色发展方面的殊荣。比如,中化国际自上而下逐级签订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责任书,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2004),定期对重点企业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对整改提供技术支持,2013年全年中化国际共查出并整改各类环保隐患119项。

观点二:中国企业绿色发展500强近七成来自东部地区

根据蓝皮书课题组设定的“企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蓝皮书对586家中国企业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得到中国企业绿色发展前500强及前100强企业,并对分行业企业绿色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从区域特征来看,根据国泰安数据库中对企业区域分布的统计,中国企业绿色发展500强中,东部地区有341家;中部地区有73家企业;西部地区有65家企业;东北地区有21家企业。

分省份来看,企业绿色发展500强中广东、北京、浙江、上海、福建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其中广东有73家、北京有62家、浙江有48家、上海有43家、福建有40家,五省市合计266家企业,占500强的一半以上(53.2%)。

观点三: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态势,企业能源消费趋于集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上升。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近年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14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8.4亿吨标准煤左右,增长率为2.3%,能源消费增速有所降低,比2013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对能源的消费呈现集中度趋稳的态势。中国八大高耗能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约为63%,已经超过中国能源消费的一半,但占比变化较小。在八大高耗能产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耗最多,且增长最快。能源消费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现象近期是无法改变的。

观点四:中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向企业征收能源税

蓝皮书指出,欧美国家向企业开征能源税,利用税收提升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奥地利与能源消费有关的税种有标准油消费税、道路运输费等。荷兰为保护环境,向石油产品征收消费税。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企业对能源的需求仍在快速增加,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政府应向企业征收环境税或者能源消费税,特别是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进行征税。通过税收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能源消耗而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以督促企业节能减排。中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根据国情适当地向企业征收能源税。

观点五:中国企业用水量临近倒“U”形曲线下行拐点,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工业用水量快速上升。中国工业企业用水量及其用水比例总体上呈现为倒“U”形曲线。据此,中国工业企业用水状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80年,工业用水量从24亿立方米增加到457亿立方米,增长了18倍;工业企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例从2.3%提高到了10.3%,提高8个百分点。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工业企业用水量仍然呈现快速上升态势,但增长速度放缓。1980~1997年,工业企业用水量从457亿立方米增加到1121亿立方米,增长了1.45倍;工业企业用水比例从10.3%提高到了20.1%,提高近10个百分点。第三阶段:1998~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用水量进入高原期,工业企业用水量基本稳定在1300亿立方米左右,工业企业用水比例保持在20%~24%。第四阶段,2011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用水量开始越过倒“U”形曲线的下行阶段拐点,工业企业用水量和用水比例都出现下降趋势。2011~2013年,工业企业用水量从1462亿立方米下降到1406亿立方米,工业企业用水比例从24.0%下降到22.7%,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也符合发达国家工业用水在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可能转向稳定甚至下降的一般规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呈现双曲线形式的下降。2000~2013年,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中国工业企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从285立方米下降到了94立方米,下降67.0%。这说明中国工业企业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编辑:谢凤)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