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易会满:深化亚洲金融合作大势所趋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金融行业领袖圆桌分论坛”上,如何进一步推动亚洲金融合作成为亚洲各国银行家们热烈讨论的议题。在当前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出口放缓和金融风险上升等挑战的背景下,通过区域金融合作降低经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规避外部风险对域内经济的传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未来的亚洲金融合作将会采取哪种模式?“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亚洲金融合作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通过区域金融合作防范系统性风险?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与会的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

                  

记者:您认为亚洲金融合作在促进亚洲经济发展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未来亚洲是否会复制欧洲在区域金融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

易会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各经济体带来了惨痛的教训。此后,亚洲各经济体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以达到防范金融危机的目的。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金融合作既是稳定器,更是加速器。金融合作可以促进区域内经贸活动更为顺畅地开展,增进人员交流与往来,深化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经济周期下行或金融危机期间,区域合作通过各种流动性安排、危机救助机制,通过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能够最大限度地熨平金融市场波动,吸引资金流入,维护整体金融稳定。

应该说,欧洲金融合作机制中有关统一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单一货币、金融市场一体化以及欧洲银行业监管改革等为亚洲金融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具体结合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金融合作开展情况,我认为应该重点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究建立亚洲货币合作体系。有效的区域货币合作是发挥区域合力,降低美元周期冲击,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亚洲有着区域货币合作的天然基础,区域内贸易占比一直稳定在50%以上。如果更多地使用区域内货币并建立多元化政府间货币合作机制,不仅能显著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助于丰富地区货币体系结构。

二是研究渐进式推进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即使在经济发展程度、文化背景趋同的欧洲,欧洲联盟的一体化及欧元统一货币的启动也经历了从西向东、从核心国家向辐射国家的渐进推广过程。求同存异,开展区域、次区域务实合作,渐进式开展亚太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应是大势所趋。

三是研究亚洲金融合作的轴心和利益切合点。欧洲金融一体化之所以能在扩大的道路上不断推进,源自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兼顾各方的共赢策略。因此,亚洲金融合作的深化,也需要参与各方积极寻找利益切合点,实现发展战略对接,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四是研究加强区域内经济与金融政策协调。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国家贸易投资关系密切,经济相互依赖程度高,一国政策的有效性与其他国家的反应密切相关。因而亚洲国家应增加本国经济政策透明度,建立各国政府部门定期对话机制,以积极的政策来推进实质性金融合作。

五是研究加快发展壮大亚洲债券市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融资需求给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思路。应当加快发展壮大亚洲债券市场,将亚洲地区规模巨大的储蓄和外汇储备导向长期投资,以解决过度依赖银行融资带来的“双重不匹配”问题,促使融资方式多样化。

此外,对于在欧债危机中暴露出的欧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缺陷,比如高度一体化金融市场加速危机传染,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存在矛盾等,也应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记者:贸易金融合作是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请问工商银行在促进亚洲贸易金融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准备?下一步还有什么规划和设想?

易会满:确实如此。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以亚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自2009年以来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在50%以上,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亚洲区域内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持续加强,为区域内贸易金融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工商银行的情况看,我们已初步构建起亚洲区域贸易金融支持的顶层框架和组织机构,在区域贸易合作过程中发挥了金融支持作用。到2015年末,工商银行境外网络已延伸至42个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总数达404家,覆盖了全球主要的金融、贸易中心以及与我国贸易往来日趋密切的新兴市场国家。在贸易金融产品体系及服务能力上,已形成完整覆盖全贸易流程的贸易金融产品体系。基于汇款、托收、信用证三大结算方式,构建了涵盖预付款融资、进口T/T融资、出口订单融资、出口发票融资等50余种贸易金融产品架构。在这里,对于亚洲贸易金融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我想提两点建议。

一是打造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区域贸易金融发展。整合贸易金融传统优势,开展跨境供应链、产业链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利用全球一体化科技系统平台,搭建跨境供应链业务的全球集中处理平台,为区域内跨国企业海量的应收、应付账款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银企互联、现金管理等平台的拓展应用,改进银行业务处理平台、融资审批平台与企业ERP系统的衔接,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交流和实时互动。

二是推动人民币在亚太区域内的广泛使用,为区域内贸易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巩固保持在第七位,全球使用率显著提升、清算网络遍及亚欧,货币互换持续扩围,人民币在海外认可度和结算规模大幅提高。商业银行应加强内外联动项下跨境人民币服务创新。整合境内外两个市场的优势资源,自主研发并推出与跨境人民币业务配套的贸易融资、避险保值、资金理财组合型金融产品;在监管机构的政策指导下,研究并积极介入自由贸易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利用自贸区特有的离岸金融政策全面开展跨境结算与清算、跨境融资与担保以及跨境理财等跨境人民币业务,借助自贸区先试先行的机遇带动区域内跨境贸易金融业务发展。

记者: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规划带位于亚洲区域内,请问“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亚洲金融合作有什么影响?如何通过区域金融合作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易会满: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调整之中,如何抱团取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亚洲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这种互联互通是全方位的,在经济层面既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联通,也包括贸易、投资、金融等相互畅通和便利化的联通。而金融合作,无疑是构建这种全方位互联互通合作机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大有可为的领域。 

对于银行来说,我们特别重视亚洲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金融服务需求。现在亚洲很多国家基础设施还比较短缺,对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据测算,亚洲每年基础建设资金缺口高达5000亿美元。同时,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额度大、期限长、风险高、收益水平低、不确定性强的特点,这一方面需要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新成立的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以及各国的开发性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亚洲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统一的投融资标准。建立常态化的双边和多边信息共享机制,在国别和市场研究、行业和项目信息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交流。共同建立区域统一的项目投融资标准,以及互认的信贷政策、制度、流程和模型等。

二是合作搭建“融资+融智”的综合化服务平台。搭建金融平台,分享整合各国基建领域的政策法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优势资源,促进区域内资金、人才、知识、技术加速流动,为项目业主提供政策咨询、规划设计、财务顾问、项目管理等“融资+融智”的综合化服务。

三是为基建项目提供股本资金支持。通过设立基础设施发展基金,为PPP(公私合营)、BOT(建设-运营-转让)、TOT(移交—运营—移交)等项目提供股本资金支持,以此引导国际产业资本的投向,撬动国际金融组织、开发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债权融资。

四是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融资渠道。建设中长期项目债市场,为“绿地”项目提供债券融资;建设资产证券化市场,为初始投资人提供退出渠道,为初始债权人盘活资产;同时通过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服务,为多边开发机构和东道国金融机构补充资本。

五是加强区域银团贷款合作。由各国主要金融机构组成区域性银团贷款俱乐部,提升区域性银团的承销、包销和风控能力;发展区域性银团二级市场,提高区域信贷资产流动性,优化资本和风险管理,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建成区域一体化银团分销网络,实现银团资产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促进大型银团贷款成功筹组和分销。

记者: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请问在亚洲金融合作中应当如何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

易会满:亚洲是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各国的体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开放程度不同,相互之间的经济、政治、金融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为滋生区域金融风险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为此,亚洲各国应当紧密协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域外输入与跨境传播。

区域金融风险作为跨境的区域内系统性风险,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传染性。金融风险跨境传播,影响域内多个国家与经济体,通常会形成一个由点及面的传播与扩散轨迹。二是政策性。金融风险具有席卷多国的威力,往往是源发国失控、已无力阻挡所造成的。三是突发性。金融风险从形成到造成大规模损失的时间很短,留给政府部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时间窗口很短。四是输入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游资的流动性增大加剧了市场震荡,很多情况下金融风险是由域外输入。针对区域金融风险的上述特点,应该通过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一是建立区域内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机制,及时掌握风险状况。针对国际收支的主要统计数据,应保持统计口径基本一致,并建立定期核对机制,对双方差异情况进行分析;提高监测频率和时效性,尤其是对苗头性和趋势性的新情况和问题要及时进行跟踪反馈,提高甄别异常信息的准确性;对重要信息进行共享,及时查漏补缺,提升信息有效性。

二是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重点在于事前预防,其核心是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提前预警,提前介入。一是设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由各国及时通报预警指标运行情况。二是完善区域金融风险分析与评估机制,当金融机构经营情况、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进行预警,提前干预。

三是加强区域内各国间金融、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防止投机游资无序流动。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财政对话沟通机制。对重要的政策进行沟通,取得相互理解,对于区域内、外重大经济问题交换意见,为后续协调行动做好准备。二是保持货币政策步调基本一致,减少国际游资的短期套利机会,防止资金大进大出,扰乱金融秩序。三是将政府负债控制在合理水平,防止出现主权债务问题。

四是建立区域内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理的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能力。防范区域金融风险需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亚投行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发挥危机处理的协调作用;发挥金融投资的引领作用;发挥金融风险的揭示作用;条件成熟时,受托管理危机互助基金。

五是区域内金融机构应通过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监管规则制定,充分反映本区域的发展诉求。区域内各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沟通,了解彼此立场,对于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通过当地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咨询公司、国际会议与论坛等多种渠道,积极向国际监管机构进行反馈,充分反映亚洲金融业发展诉求。

关于加强亚洲金融合作和防范金融风险,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演讲中表示,中方积极倡议筹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愿与各方合作完善亚洲金融市场建设,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地区金融动荡。对此,中国商业银行将积极关注和参与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的筹建工作,积极推动亚洲金融市场建设,为深化亚洲金融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中国金融》记者  孙芙蓉  贾瑛瑛

文章|《中国金融》2016年第9期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