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55°杯的人性温度

洛可可55°杯的火爆程度,可以说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款只需通过摇一摇,便能在一分钟内将杯子里的水降温的“喝水神器”,一经发布,就有 4000~5000个微店铺开,上市不到一个月,苏宁第一批便下单50 万个,销售额轻松破亿。在这之后,一大批宅男给我们回复,说这是绝对的泡妞神器。老婆口渴的时候,一摇就能喝到温度适宜的水,连他们的微信名字都被改成“55°暖男”了。

这些近乎疯狂的市场表现一度让我们感到“惊慌”,作为一家以创新设计为主导的公司,落地产品从小众市场一下为大众所熟知,这个被积压太久的“刚需”市场因为我们的产品被瞬间点燃,或许正印证了那句话:“产品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制造现象级产品 

今年我们试着做了一个爆款,我们用完整的互联网思维推广,在产品没出来之前做了一轮又一轮的品牌营销。因为洛可可这几年做了互联网营销公司,互联网广告和品牌公司,在那之前我们就吊起了所有人的胃口。

我们用“温和的力量”这样的概念做了一款新时代的杯子,100度的水晃十下,变成 55 度,马上就能喝。这其中就运用到互联网思维的痛点思维。我女儿因为喝热水而被烫伤,这是一个痛点。早上喝一杯温水对肠胃好,中国人得食道癌的比例在全世界是最高的。我们晚上吃药,给孩子倒水等,其实都是绝对的痛点。

我们找到这个痛点以后就开始研发,用什么技术能让水迅速降温呢?我们找到了一种超导材料,然后跟超导材料供应商共同成立了一家公司。正好他们有这种超导材料,然后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来做55°杯。

这个时代是很有可能直接打造爆款的时代。我们真的卖的是杯子吗?不是,我们卖的是温度。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有温度和态度的品牌。

当然,未来一个技术、一个商业模式、一个设计都能产生不同的价值。摇一摇只是个开始,我希望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加设计思维,再加上一些技术开发更多爆款,毕竟一个爆款就能让一个品牌立马集聚大量的粉丝,产生巨大的力量。

其实这就是这个时代给予的可能性。 我们从 2015 年开始会在每个季度推一个爆款,虽然我们手上已经有 N 个爆款,但我们不希望做价格战的爆款。我们要做的是新品类,是市面上完全没有的品类。

不过,基于这些爆款产品背后的商业逻辑,“互联网思维+设计思维”则是始终贯穿我们整个“制爆”体系的关键一环。

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设计

 从洛可可一出生我就没把它局限定义为一家设计公司,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提供创新理念的开放平台。你可以往里面注入很多元素,新奇、好玩、格调……你也可以从里面感知到很多未来感和科技感的东西,大设计、大数据、大产品……它们让传统的、冰冷的工业设计有了区别于其他设计的标签和温度。11年前洛可可刚成立的时候是这样,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更是这样。

未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做产品来产生新的商业价值?这是当前对于洛可可而言最棘手的问题。

今天大家都在谈互联网思维,也在反思传统企业该怎么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去打造产品、推广品牌和与消费者互动。而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我认为,一切基于用户所展开的包括设计研发、渠道营销以及参与体验等具有可持续传播性的行为都可以叫互联网思维,而洛可可恰好是伫立在这个风口上的那只“猪”,随时都能被吹起来。

当然,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则是它的传播效果。

第一,功能。如今简单的功能性需求早已无法刺痛消费者的敏感神经,更多的是基于用户的兴趣、爱好去打情感牌。这是消费者的第三根软肋。在我们的产品设计中,功能性是前提。

第二,营销渠道。传统的营销渠道可能只限于单一的线下体验店,而洛可可却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不仅做自己的线上品牌,还打通全网销售渠道,做B2C、B2B以及C2C的线上线下的闭环,以及目前我们正在与京东做的在线众筹项目……这些都是洛可可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迭代的武器和优势。

第三,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一定是大数据时代,因此我们做设计的一定要知道用户的痛点和痒点在哪里。

例如,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发现,人们在用水杯喝水的时候想要快速降温却没有合适的途径,于是我们抓住了用户的这个痛点,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前期的研发和设计当中去,让用户有参与感,最后设计出目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5°水杯爆款产品。人们相信的是口碑,其实这就是未来基于用户参与的大数据时代。

赋予产品设计情感

如果说互联网思维解决的是痛点,那设计思维追求的一定是幸福。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在给消费者打造最好的产品,在给企业打造最好的品牌,在为市场创造最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价值感。设计师一定要把产品的价值提升上去,而怎么把价值提上去、把价格降下来,这就需要互联网思维和设计思维的结合了。

第二,情感。我觉得设计师必须多情,再往上升一个格调就是有情怀。做设计是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宣泄到作品上,从作品转化到产品,产品再转化到用户,用户反过来再反馈这个产品。好的设计思维一定是情感思维,而这个情感一定是大爱情感,是一种关怀感、浪漫感、幸福感。

第三,美感。设计思维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感,就是美感。苹果为什么那么牛?科技、艺术再加绝对优良的制造,这就创造了苹果这样的产品。今天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结合,就是设计师的结合,如果再加上良好的制造标准,你的产品一定是神器。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将价值感、情感、美感结合,如何体现幸福感,如何用互联网思维的痛点思维加上设计思维的幸福感思维,打造一杯温水。

这也是为什么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洛可可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令国内同行羡慕的业绩。从致力于发展整合设计服务,到时尚产品自主研发,再到产品智能化革新以及全网销售渠道建设,这一条完整的基于设计理念的产品线,也成为了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

持续爆款

从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做技术的全球积累,在全国各地打造研发中心。从产品和品牌策略,到工业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品牌设计,甚至营销体系,我们组建了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整合创新设计服务体系。万达做的是一个商业综合体的概念,而洛可可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意综合体。实际上,从今年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找到我们,需要我们的整合创新设计服务。

以洛可可为例,洛可可未来会实现设计产业化。设计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种idea、一种风格、一种美,但是如何将这些东西产业化才是关键。因为如果设计不产业化就很难表达自己的价值,你只能用一个维度表达自己的价值,而那个维度又是没有标准的:美是没有标准的,创新也是没有标准的。所以,设计产业化或者设计的规模化效应是未来很多设计品牌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一个设计公司变成了一个体量级的公司,或者一个产业级的公司,那整个行业就会有希望,就像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行业大家都提互联网思维,设计产业化并且成功之后大家就会提设计思维了。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品牌时代,例如我们开发了创意礼品品牌“上上”和生活品牌“55°”。在这之前我们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机会很少,我们现在想做更多的C端产品。

55°杯明年的销售目标是3~5亿元。继55°杯之后,我们还要开发55°碗——将热汤、热粥放到碗里,温度立刻降到55°,且能维持几个小时的保温状态;还有55°搅拌棒,热咖啡一搅拌就能喝。未来,洛可可每季度会开发一款类似的“神器”,未来10年将进入“神器”时代,而洛可可希望成为“神器”时代爆款文化产品的终结者。

今年,我们开始投资文化产业,目前已投资了约10家企业。采用创意入股和平台式入股等模式,我们与原有的客户联动开发,一起做品牌、产品、营销,变成客户的股东。目前投资的创新产品众包设计平台——太火鸟,投资之初估值仅仅几百万元,半年后该公司市值已接近3亿元。此外,洛可可还投资了在全国有800家店的美甲行业第一品牌——懒猫猫,全力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全产业链。

苹果公司的成功,源于乔布斯“科技+艺术+生产”的思维,而洛可可的运营思维是“互联网+设计”,未来,我希望洛可可成为中国的“苹果”。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来势凶猛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创新只会沦为冰冷的工业时代的遗孤,而坚持创新,就必定成为信息时代的宠儿。很幸运,洛可可赶上了属于它的美好时代。

点评:

刚需:产品设计的人性温度

■文/张睿晋,互联网行业观察者、用户体验专家

在一个大家都在说“互联网+”、工业4.0、大数据的时代,许多人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产品从哪里来?

仅仅靠包装就能成功吗?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但在实践中,无数人却在实践着史玉柱的产品哲学——包装至上。其实,史玉柱哪里是只重视包装,他的产品一样刚需满满。至少那个“过节不收礼”,看似是包装,但其实冲击的是健康礼品的空白,君不见,当时、现在和未来,烟酒这种打着不那么健康烙印的商品,不一直都是过节必选品吗!

在“互联网+”时代,刚需其实才是最重要的碰撞点。而在洛可可案例中,比比皆是它包装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刚需目标——一款对人有用、想用和有必要用的产品。

以洛可可最备受赞誉也备受质疑的55°杯为例。在电商市场整体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主旋律的年度,这个其实根本不智能、以新材料技术为着眼点的产品能够成功逆袭,成为去年最为抢眼的爆款产品,仅仅因为它能够摇一摇就将水温固定在55度之上吗?看起来很噱头的这个卖点上,有着非常深度的用户刚需。

人都想享用温和的水。洛可可设计公司创始人贾伟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痛点思维,其实说得更浅显点,就是刚需。要100度的沸水和要凉彻心扉的冰水,都有工具实现,而恰到好处的温水则往往只能靠耐心,一个能帮助你快速实现这一结果的工具,自然就填补了刚需。无论舆论如何诟病其效果并没有那么神奇,都不会破坏刚需的渴望,这最终会转化为购买力。

至于洛可可设计的“一键高潮”的女性自慰器,或其他爆款,其实无一不是披着噱头高潮的一个刚需穿刺点。如果一定要用互联网思维的某个名词来形容,或许可以用边缘突破的概念,即在巨头环视的大市场中,找到用户哪怕只是小众用户的急切渴望,并且在设计层面,让这个渴望得到完美的释放。这至少比喝杯水还要充电,充其量就是一个可以和App结合的那些智能水杯,戴在手上计步、计睡眠的智能手环,有了联网功能可以听网络电台、上网查资料、但其实还是个导航的车载智能终端,更加容易刺激到消费者的需求点上。尽管从表象上来看,后者更加“互联网+”,也有一定的痛点需求。

因为那些智能硬件的痛点,只是那种被蚊子咬了,可擦花露水又可以自己挠挠的痒点程度,算不上真正的刚性需求。

沿着这个思路,未尝不能找到大数据、工业4.0和“互联网+”的契合点。

依靠大数据来分析出用户刚需,特别是在大众产品泛滥、缺少个性化需求和小众存量的大环境下,找出红海市场中一个个不起眼的蓝海,就如脑白金、55°杯做到的那样,将各种过去在个性化实现中过于昂贵的产品用工业4.0的模式重构,在价值创造层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用类似洛可可式的温和的设计,来做到和刚性需求的最大融合,并最终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实现更大层面的个性化制造,以及急剧地缩短价值传递链条的长度,就如电子商务打破过去层层代理而形成的更低价。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还有点科幻,也有点太过理想化。不过从洛可可的崛起不难看出,所谓爆款,并不仅仅是噱头和炒作的结合,而是上述几种概念的综合。所谓的““互联网+”设计”运营思维,其实也是在上述概念的链条中实现部分环节后,达到的一种效能提升。

然后呢?其实最终我们还是要丢掉互联网思维形形色色的概念,简单地还原到基本步调之上——量体裁衣。不妨回忆一下,在若干年前裁缝普遍存在的时候,他们靠手工的方式制作最贴身的衣服,其中大多数最终消亡的原因仅仅是较高的制作成本在面对量产型工业成衣的冲击时,在大众消费层面无法存活,只有少量高手留存在高端手工制衣的市场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刚需的消亡,只是这种刚需被大量不贴身的量产衣物和相对应的廉价所掩盖。

55°杯其实就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返潮,用新工艺替代了过去将水温保持在适当状况下的人工成本。推而广之,当设计在刚需的状况下出现更多的人性温度之时,哪怕只是给这个杯子加上自己爱人的名字,而不需要加价购买,也将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市场刺激……

先让设计出现温度,哪怕天马行空,实现刚需;再让工业4.0完成接下来的步骤,达到人们为刚需所乐意付出的价格水位;接着依靠“互联网+”和各种互联网思维,保证这个水位到达顾客手中之时,不至于漫过价格的心理防线,或许这将是未来的产业链条所系。

(编辑:谢凤)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