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陈春花:不是中国企业家太抠,而是我们没懂管理


 


周末在深圳和正和岛企业家聚会,酒过三巡,我抛出一个问题:“老板私底下总抱怨团队跟不上,对的人招不来、留不住,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有位老兄够直率,一语概之:“中国企业家太抠了呗!”

一个令我满意的回答。参与和主持私董会的经历告诉我,老板一上来提出的问题多为业务问题,怎么O2O转型,怎么开展新业务,销售额如何翻番等等;往深里挖,往往变成了团队问题,人不给力,再对的战略也实现不了啊;为什么人不给力?挖到最后,症结通常归于企业家内心,原来,是老板内心深处鲜血淋淋的自私和虚荣心在作怪……

于是渐渐说服自己:骄傲、自私,乃人性固有的弱点,老板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吗?通常不能!因此,在商业的历史长河中,平庸之辈永远是大多数,而佼佼者总是少数。

近日和新希望六和集团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花老师一起晚餐,落座后我就把这个逻辑一股脑端出来,陈老师听完没作回应,轻声细语地讲起资本市场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一家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值被行业老二逆袭,行业老二的老板祭出一记狠招,以极便宜的价格向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出售了近一亿股股份,人们纷纷称赞这位老板有胸怀,格局大,失去市值领先地位公司的员工也巴望自己老板来这么一手,但理性的商业考虑和领导者的不同风格,决定了这位老板没有跟风。

“你怎么评判这两人?行业老二老板的境界就一定比行业龙头的老板高么?”陈春花反问。

我的思绪顿了一下,一口鸭血粉丝汤差点把我噎住。

我没那么容易被驳倒,继续聊人的问题:“为什么今天企业家都在抱怨顶用的人那么少,人那么难找?雷军都要用80%时间找人”。

“其实没有那么难。中国企业家很不好的一点,是经常忽略身边的人,你花80%精力找人,干嘛不花80%精力培养人?我们总认为优秀的人在企业外,但我相信用一个好的机制,人可以从内部冒出来。”陈春花说。

只有两种情况要从外面找人:一是拓展全新业务,二是事实证明老班底确实不能带领企业脱离困境。陈春花认为即使是从外面找人也没那么难,社会上有一定能力的人并不少,关键是彼此之间的信任能否建立,信任如果不能建立,能力是发挥不了作用的:“说句实在话,不是找人难,是建立信任难”。

问题来了,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信不过管理者?黄铁鹰老师有一篇文章《别让员工在你的眼里看到丑陋》,认为老板也是人,是人就很难克服人性中的骄傲,比一般人更敢承担风险的老板对自己能力高度程度就更大,认为下属不仅能力不如自己,道德水平也不如自己。

黄铁鹰认给出的药方是企业家人格的修炼,那些真正成功的企业家都走过了一个从具有强烈骄傲意识的自然人,成为一个学会仰视下属的企业管理者。“当你真正谦卑地仰视下属时,你将会发现这些平凡的人开始做出不平凡的事”。

直戳老板们心中不敢直面的自我,黄铁鹰的视角让我着迷。

接着,陈春花开始“反追问”了。

“每个人是不是都有局限性?”

我说“对啊,不管他多英明伟大”。

“一个人的价值观在20岁基本定型,除非遇到人生重大挫折才有可能改变,对不对?”

我点头称是。

“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人的局限性,在于一定要相信每件事可以通过把资源要素、人的需求以及人内在秉性组织起来,可以共同解决。实际上你不遇到人生重大磨难也可以成功,这就是管理的作用。非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太难了,那得多大的毅力啊。”

原来,陈春花认为问题的根儿不能归结于人性,而是我们不懂管理:

“商业中信任的建立其实比生活中更简单,就是取决于绩效。我刚到新希望六和时,公司业绩不好,员工抱怨老板不信任他们,我说如果没有业绩,你不可能有尊严,凭什么让老板信任?老板信任下属的前提是下属拿出业绩,如果你能帮老板拿出业绩,老板凭什么不信任你?”

“业绩好坏是信任的原因,还是结果?”我问。

“信任不是一个因果问题,是认识论问题。因果是本原论问题,就是一定要知道到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而认识论是说鸡有鸡的特点,蛋有蛋的特点”。

顿感自己有思维缺陷,听陈春花接着讲:

“信任正是这样,从下属角度讲,要老板信任就必须有绩效,有绩效才会有信任;从老板角度讲,一定要先信任下属,下属才能产生绩效,至于判断老板是否信任下属,只看是不是对下属授权,是不是把资源和激励给到位。”

我读出了陈老师的潜台词: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张维迎对商业行为和宗教伦理做过一个比较,二者基本假设相同,人是自我中心的。宗教逻辑和市场逻辑最大不同是,宗教的逻辑通过改变人心来达到善的行为,而市场的逻辑不想改变人的心,而是规范人的行为,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

话听起来挺绕,市场逻辑负责商业行为,宗教逻辑管世道人心,现实中我们也确实容易把两个逻辑混为一谈。陈春花自问自答:

“商业逻辑是什么?趋利避害。生活中人与人交往逻辑呢?互利互惠。如果二者拎不清就很麻烦,讨论商业行为,不能用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逻辑,那不成了两套标准?”

比如任正非提出“管理的灰度”,人们就特别容易从道德层面解读,解读成不讲是非,无原则。其实灰度是指高层管理者做决策时,复杂性多过刚性,颜色分布上从白到黑中间有250多种颜色都叫灰色,统称为“灰度”。

陈春花给出结论:“从人性角度讨论商业,我认为是个伪命题。因为如果你是一个职业人,你的身份和角色已经决定了你必须按照你的角色去发挥你所有人性的部分,比如说你首先要承担责任;其次对你拥有的资源、权力要有一颗敬畏的心,不能滥用它;第三你一定要对所有下属的成长负责。

如果你偏要任性一把,非得活出一个‘我’来,这个思考本身是错误的。一定要记住在组织中最重要的是角色,而不是本人。你必须胜任这个角色才是关键,只有符合角色的要求,组织才会接纳你。所以我很少简单去讨论人的问题。”

当晚我们交流了三个小时。

我问陈春花,饲料行业这么不景气,新希望六和“如何既要转型成功又保持当期盈利”?她说时间解决不了就交给空间,空间解决不了就交给时间,反正总能解决;

聊到公司怎么“开会”,陈春花强调开会必须有决定,因为管理的核心不是对错,而是共识;

陈春花还从刚被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同时录取的女儿谈起了“信任的秘密”,从《老人与海》讲起命运、运气和自我激励;
……

独家干货我会在另一篇文章呈现。最让人叹服的是陈春花把商业和人性看得通透,触动最大的则是何为“正确的思考能力”。她在一本书中这样说:

“我希望看到这样的学生,不是因为他的出身,不是因为他天性上的优越,不是因为他聪明,更不是因为他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财富,而是因为他深刻地反思,透彻地理解问题,由心而出的答案,明确而坚定的信仰。

我也喜欢与那些成功的企业为伍,因为它们不受环境的影响,不为外界所困惑。特别是在低迷的时候,大部分人很难获得成效,但总有一些人能获得好的结果,其核心是具有正确的思考能力,而不受环境和周边信息的干扰。

在生活和发展中,要想获得进步,必须将既有的思考路径转换到新的思考方式上来,而悲哀的是很多人连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愿望都缺失。”

我反思自己,是不是把一些事情理解得过于简单了。比如稻盛和夫一直强调“企业由经营者的器量决定”,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不管你主观上想把企业搞得多出色,但“螃蟹只会比照自己壳的大小挖洞”。

多绝妙的比喻!我把这句话讲给陈春花听。

“一只螃蟹挖比自己壳大的洞干嘛?”她又问我。

“作为螃蟹,当然没用了。”我说。

“一只螃蟹不正该这么想。”她说。

原来这个比喻不恰当啊。

真的不恰当?

作者:正和岛执行总编贾林男

(编辑:时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