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麦肯锡:中国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

作者丨Jonathan Woetzel,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主任

编译丨刘静雯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正处在从出口带动的快节奏经济增长,向消费带动的稳健经济增长转型的过程中。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然而,外界不必担忧,从今年起的十年内,这个转变就像“成长的烦恼”。

我们这样认为的原因之一,缘于我们最近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创新能力的调查。我们想基于事实基础来判断,中国是否仍然是被广泛认为的“创新海绵”,即擅长吸收和改造其他国家的技术,或者说我们想看看中国是否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我们的研究结果令人吃惊。中国的创新能力远胜于世界对它的估计,甚至在一些领域,它的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引领全球的水平。

证据?为了了解创新在中国是如何进化的,我们计算了创新带来的影响——关于产品、服务、流程和商业模型的新想法,在商业化或者被执行以后,是如何在市场中成功的。

为了计算这一方面,我们搭建了关于创新的“模型”。每一个模型——共四种模型,都是一种创新途径。在聚焦顾客的创新模型里,解决顾客的问题是关键;在效率驱动的工业模型里,创新旨在改善生产或服务配送的流程。

我们分析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2万家上市公司,它们分属31个行业,占全球GDP的30%,我们还研究了中国公司在哪些方面的收入高于它们占全球收入的GDP份额——中国占全球GDP的12%。

 

 

我们发现,中国做的最好的是聚焦顾客和效率驱动的创新。

在聚焦顾客的创新上,中国已超过了它在一些领域里的占比,包括电器(中国占全球的36%)、网络软件与服务。

这些行业的创新者受惠于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超过1亿的新主流消费家庭,且2025年会达到2亿),因为他们可以实现创新的快速商业化,而且具有非常愿意配合的、新想法的试验田。比如,中国的消费者非常乐于尝试智能手机新功能的初级版本,然后通过网络论坛或者其他方式与生产商合作,进而优化产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中国有利于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似乎超出了预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比日本大四倍多的供应商体系,1亿5千万具有经验的工厂工人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中国在效率驱动的创新上的显著成功包括太阳能板(占全球的51%),中国市场巨大的规模和发展健全的供应链,给中国企业家提供了约15%至20%的成本优势。

在剩下的两种创新模型里——它们分别是基于工程的创新和基于科学的创新,中国还需付出很多努力。

基于工程的创新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在高铁(占全球总收入的41%)、通讯器材(占全球总收入的18%)和风力涡轮机(占20%)等行业,中国企业学习得十分迅速,这也多亏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促进了技术转移,买家帮助企业建立了规模。在汽车行业,中国品牌的学习机会比较有限,因此中国汽车企业仅占全球收入的8%。

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在我们分析的科学行业里,占有以上提及的GDP份额(我们所分析的行业包括化学品、半导体设计和制药等)。尽管中国对技术能力的投入很大,但是收效甚微。

如今,中国每年投入2000亿美元用于研发(仅次于美国),每年新增将近3万工程和科学博士,申请到超过80万专利。这些投资为将来可能产生科学突破的长期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同时,中国的企业正在寻找加速科学和工程发展的独特的中国方式。比如,制药公司正投入巨大财力——聘请上千博士,斥巨资买下机器设备——来加速新发现。

综上所述,中国的创新能力会决定中国向基于消费的稳健经济增长的转型有多顺利。由于中国的老龄化,适于工作的年龄群规模缩小了,中国不能继续依赖扩大劳动力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了。

同时,微观经济在投资上的回报率也下降了——2010年产生1单位的GDP需要比1990年多投入60%的资本。

然而,“多因素”生产力的增加——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的创新的代表,将“制止”增长疲软的状态,使经济增长率升至50%(目前增长率为35%)。

我们发现中国服务部门的创新具有很多机会(中国在服务业的生产力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到2025年,中国服务部门的创新可以每年给它增长5千亿至1万4千亿的价值。在制造业上,中国具有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化、联结型生产(即工业4.0时代)平台的优势。新一代的制造可以每年增加4500亿至7800亿的价值。

中国在创新能力上越来越多的成功不仅仅有助于保证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正确的轨道上,对全球经济也有作用。中国的创新人士开发了低成本、迅速的创新途径,可以改变企业在世界各地市场里的竞争方式。那些无法在成本、速度和创新的全球拓展程度上赢过中国的企业,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来源丨上海观察、《赫芬顿邮报》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