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不设目标,守住底线——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是件好事
 
全球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居民更关心本国的GDP增长目标了,这也使得海外媒体也格外关注我国的GDP目标。每年年末,我们都要预测下一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其他目标,去年年末,我预测的GDP增长目标是6%左右,CPI为3.5%左右。如果没有疫情,我相信这两大预测结果都能应验。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突发,并蔓延到全球,尽管中国疫情得以顺利控制,但全球下半年疫情能否得到控制还不好说,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一定会受到全球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故不设目标合乎逻辑。
 
实际上,笔者认为全社会长期存在对GDP增长目标过度关注和过度解读问题。昨晚我与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中泰证券李玮董事长沟通,询问他什么时候拿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他说正式开会的时候才拿到,与媒体直播总理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几乎一致。这一方面说明全国人大的会议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关注度过高使得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开披露的时间被严格规定。
 
地方开两会,通常在开幕式前一天,人大代表们就已经拿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纸质材料,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政府工作报告并不是保密材料;而且,在正式报告发布以前,人大代表们和社会各界提前约一个月就《政府工作报告草案》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六天前,一位外地朋友打电话向我咨询,说他所在的城市刚开完两会(因疫情而延迟),确定的GDP增长目标居然为6.5%,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啊。我解释说,该城市有它的苦衷:省里的两会疫情前就开过了,确定的GDP目标为6.5%,该城市不能“拖后腿”,而全国两会还未召开,不知道会定什么目标和怎样力度的政策,故该城市只能与省里之前设定的GDP增速目标保持逻辑一致。
 
事实上,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通常分两类,一类叫约束性目标,另一类叫预期性目标,前者必须得完成,后者不一定要完成。
 
例如,十三五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等四大主要指标,又在此基础上分为25个具体指标。25个具体指标中,有13个约束性指标,也就是说,必须完成的全都是涉及资源环境和民生福祉方面。在民生福祉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等都被列入约束性指标。 
 
另外12个指标属于预期性指标,如到202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九成等。这表明,这些指标需要去努力完成,但不是必须实现的。
 
这表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早就把经济发展中的GDP增速指标列为预期性指标,地方人大与地方政府也是如此。为此,我们应该去关注环境保护、教育、脱贫、居住条件等这些约束性指标的执行情况,这才是硬指标。
 
因此,今年不设GDP增长目标,说不定可以避免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目标而去做一些“重复建设”等事情;不设目标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和“六保”,从而花更大的精力去关注中小微企业、关注民生、关注就业。
 
 
从其他目标反推GDP“隐含目标”:3-4%
 
虽然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但报告中实际上也隐含了“目标”。一方面,报告仍然设定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从往年情况来看,1个百分点的GDP增速对应新增就业不断增加,2019年达到221.6万,中泰宏观首席梁中华据此认为,今年隐含的经济增长目标或许在3-4%之间。
 
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根据财政赤字率反推的名义增速约为5.4%,按照GDP平减指数在1-2%之间,那么实际增速大概也是在3-4%左右。
 
那么,靠什么来实现新增就业900万和对应3-4%的GDP增速呢?我认为还是靠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和消费,投资主要靠基建投资,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新基建。在今年不设GDP增速目标的情况下,更不要期待房地产政策有什么放松,而且报告也再次强调房住不炒。
 
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说明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虽将比去年有所下滑,但幅度不会过大。
 
“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由此推测,今年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靠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全年基建投资增速估计要达到7-8%左右的增长,才能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3-4%左右的增速。
 
中泰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判断,医疗卫生领域仍将是建设重点。因为新冠疫情显露出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未来大的趋势将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对具体投向都做出了明确要求;(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尤其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在稳消费方面,报告提出:“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说明稳消费主要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二是提高社保的覆盖面和社保标准,让老百姓敢消费。
 
 
货币政策空间大于财政:降息仍会持续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特别国债、财政赤字和地方专项债的规模都低于市场平均预期,而且提出“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使得宏观杠杆率水平的提升大幅放缓,也为今年政府加杠杆腾出了空间,但考虑到仍有很多隐性债务存在,以及地方到期债务压力巨大,故丝毫不能放松支出的口子。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的背后实际上是“节约财政”,财政要“提质增效”。这在今年各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即要大力压缩政府部门的日常开支,把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减负和民生投入。
 
在两会之前,学术界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如今,抗疫特别国债和增发国债的规模之和也就2万亿,不会给金融市场造成多大的“挤出效应”,只要央行继续降准和发放再贷款就足够让“流动性适度和充裕”了。因此,我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高层希望财政支出能够“细水长流”,倒是货币政策的空间稍大。
 
之所以我认为货币政策的空间更大,有以下理由:自2018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就没有对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设定具体目标,2018年的表述为“合理增长”,2019年的表述为“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今年的要求为“明显高于去年”。假设今年的名义GDP为5%,M2为10%(去年为8.7%),那么M2-名义GDP高达5个百分点,相比19年的1个百分点,大幅上升。
 
此外,目前某些期限的存款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已经出现了“倒挂”现象,适度下调存款利率恐怕也为期不远了。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报告中提及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究竟是什么样工具呢?应该是结构性的工具吧,旨在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产生各种套利。
 
随便提一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金融和资本市场提及较少,只是分别就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分别提了一句话的要求:”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可见,今年经济重心还是放在重振实体经济方面。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中央支持地方,银行让利企业,富裕扶持贫困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给我的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央对地方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对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对稳就业和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首先,在支持地方方面,“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这样的压缩中央财政支出力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又提到,“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支持地方态度之鲜明、措辞之强烈,都十分罕见。
 
其次,在均衡社会各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方面,《报告》的表述也十分明确:“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说白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在全社会经营收入构成中的占比过高,早就成为人们所诟病的现象了。以上市公司为例,所有上市公司中,银行的净利润占比接近一半。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6.8%,但金融业增加值居然达到6%。
 
为此,《报告》“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
 
第三,扶贫方面的力度继续加大,因为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实现2020年翻番目标有一定难度,但扶贫是底线,今年必须“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说,GDP不设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变,全面脱贫的目标没有变,一定要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此,提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根据蚂蚁金服运用大数据估算,中国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数约为2.3亿人,因此,在疫情之下,确保个体经营户能够活下来,就是保就业的最好办法。据统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0次提到“就业”,2020年则39次提到“就业”,提及频率增长30%。就业改善,对于全面脱贫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过程中,存量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存量经济导致的结果就是分化,包括区域经济、居民收入、产业和行业、头部与非头部企业这四大分化。这也给全面脱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在去年7月参加克强总理座谈会的时候,建议“当前经济改革核心是重塑利益格局,把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及部门内部关系进一步理顺和协调。”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也特别强调大型企业要支持中小微企业,要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银行则要向中小微企业适度让利。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了总理的这一理念。
 
通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并不觉得该报告超出或不及预期,该报告实际上与今年以来政治局会议的主要精神非常一致,即保持定力,切合实际,底线思维,意在长远。而有些市场人士总是盼着大干快上,高举高打,短期纵然可以实现翻番目标,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