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当只剩下房地产对利率敏感的时候,该不该降息?

当前的民企和小微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是利率高低的问题,而是信贷可得性的问题。做过小微企业金融的人应该都知道,民企和小微对信贷的要求往往“短、急、小”。不像国企和平台,有足够的冗余资金。民企小微的老板们都精打细算,都是自己的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资金链都是紧绷着。这是个常识。

这个企业从事的是高科技产业,属于所谓的新技术、新动能,营收和日常现金流都不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企业了。但他们身边的金融机构,依然没有商业银行,主要是一些私募和投资公司,前些年一些p2p也来接触过。总之都是一些体制外的非银机构,“草根金融”和非主流金融,甚至有一些民间借贷机构。这些机构利率虽然高,但至少能借的到
以前,还有一些国有的投资公司来接触,现在据说上面对他们的问责也越来越严,也开始按照政治正确而不是市场正确的理念来做金融,按照体制门当户对的思路来寻找客户。所以某些地方高调成立的所谓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最近几年根本没投出去,即使投出去也是绕来绕去还是回到体制内。所以上述这家企业可以匹配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少了。听说最近只能靠老板的自有房产抵押贷款来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问题的尴尬之处在于,上述那家小企业在失去私募、投资公司和p2p等草根金融的支持后,最后的救命稻草,竟然又回到了法人的个人房产抵押贷款。幸亏这位创始人几年前还买过房,否则真是一点信用也没有了。想不到还是应了那句话叫“房地产救中国”,这是一个微观案例,但充满了荒诞、讽刺和心酸。我们要讲实事求是,好的政策不是理论上多么高大上,多么符合经济学模型,好的政策应该知人间冷暖
而对房企来说,经历了上个房价上涨周期的过度借贷,这个时间点资金链也紧绷。从数据来看,前几年房价上涨时候房地产企业“拿地—加杠杆—预售款—拿地—加杠杆”的杠杆驱动模式非常猛,债务密度已经不是一般的高。看看前几家龙头房企的债务,单家都接近两万亿!在这种微妙的信贷定价环境里看,如果央行降息比如降MLF利率或所谓的LPR 大概率会首先传导到房地产行业。很容易算到如果利率整体降低25个bp,这些房企会节省多少财务费用。所以某房企研究院才会连发八篇报告要求降息。
我们应该区分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还是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是长期慢性病,需要长期疗养;周期性问题往往来的急,具有较高的致命性。一般来说,周期性问题可以通过货币信贷刺激暂时解决,结构性问题就可以一拖再拖。但到达某个临界值后,这两个问题绑定在一起,解决周期性问题首先就要解决结构性问题。现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似乎就处在这样的临界值,不能再寄希望于暂时解决周期性问题,而将结构性问题一拖再拖。
在周期性下坠到危险边缘的时候,种种结构性校准带来紧缩就需要在边际上放松。要打通降息到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需要回到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初心,那就是培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物种,增加金融体系的生态性,也就提高了金融体系的韧性。因此在经历了三年多的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后,在大部分私募、民间投资公司、互联网金融等草根金融几乎全部清理、破产之后,管理层也积累了大量的监管经验和政策教训,当前迫切需要重新在结构性的政策上进行修正。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西泽研究院”,原文作者赵建教授(西泽研究院院长,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山东省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