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7年年会”于2017年2月1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权、动力、质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出席并发言。

他认为无论是高速增长,还是政府兜底,都已经难以为继。未来要考虑释放一些风险点,放弃过去以长期稳定为代价换取短期稳定的做法。政府兜底的结果是风险越积越大,还容易造成道德风险,政府总有兜不住的一天。


以下为文字实录:

今天大部分专家的发言都是围绕增长动力问题的讨论,我想讨论一个与此相关的的问题,就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未来一段时间,除了如何提高增长潜力,我们还需要面对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保持金融稳定,这也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的政策重点之一。

最近我国经济中的金融风险显著上升,而且不断发散,已经有很多具体地证据,比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大幅上升,虽然我们迄今为止并不知道准确地不良率的数字。股市、房市和债市也在不断地形成泡沫同时大幅回调。在外汇市场,人民币持续面对贬值的压力,资本外逃的风险也持续不退。

这样看来,我国的金融风险确实已经明显上升,甚至有可能变成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背后的因素可能很多,但从短期看,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发挥了作用。

第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变弱,推动了金融风险的上升。

第二,我们今天所碰到的增长减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周期性或者趋势性的变化,而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挑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是在旧的产能退出的过程中,就自然会引发一些新的金融风险问题。

最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国企的杠杆率和地方政府负债的大幅上升。

即便不考虑这些短期因素的变化,我国经济中的金融风险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最近风险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从全球看,中国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造成这样的例外,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持续的高速增长。过去我们喜欢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高速增长确实化解了很多风险因素,当然也可能帮助掩盖了一些风险因素。

第二是政府兜底。虽然曾经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政府兜底把风险控制住了,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个世纪末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良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但没有发生银行危机,就是因为政府帮助兜住了。

现在看,无论是高速增长,还是政府兜底,都已经难以为继。

目前碰到的一个更大的困难,是去年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所谓的风险性三角的问题。风险性三角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中三个因素同时并存,第一是杠杆率全面上升,第二是生产率普遍下降,第三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空间明显收缩。如果借用这三条来套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结论很清楚,中国不仅存在风险性三角的约束,问题还挺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

我认为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必须要改变过去的政策思路,简单说需要辩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短期增长和长期增长的关系,二是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三是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

简单的结论是,要放弃过去以长期稳定为代价换取短期稳定的做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的很多金融风险都是过去过度保持短期稳定造成的。比如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不惜一切代价保眼下增长的后果,就是恶化资源配置效率,增加金融风险,不但不利于长期增长,同时积聚金融风险。所以未来应该考虑适度放松对短期增长的追求,把重点放到长期的可持续增长。

同样,我们过去的金融监管框架只重视微观层面的监管,但微观审慎监管不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况且我们的微观审慎监管做得也并不好。所以未来的监管改革,不能仅限于重视监管机构的重组,而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放在增强监管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最后,保持金融稳定要求在短期内适当地释放一些金融风险点,要允许违约、破产,而不能一出问题就由政府兜底,尤其是靠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张掩盖问题。政府兜底的结果是风险越积越大,还容易造成道德风险,政府总有兜不住的一天。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原文标题为 北大国发院《黄益平:必须释放风险 政府总有兜不住的一天》)

(编辑:熊熊)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