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李霖君:全面迎接新三板的“大时代”

各位同事,你们好:       

         大机会、大钱是我们一直找寻梦寐的,我们总在说过去10年的地产,过去8年的矿业,过去5年的信托是大机会,但不能光在感叹里划下句号,而要放眼看未来的机会在哪里。管理层和基金经理的主要职责就是找到大机会和大钱,我们经过1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认为新三板(NEEQ)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10年一遇的大机会,我相信各位不久的将来,3-5年吧,在新三板上会赚得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新三板自今年2月份登场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是短短半年迅速扩展到1100多家,媒体也挺热闹,券商积极性也挺高,看上去波涛汹涌;二是并没有引起太多投资机构的重视,包括公募、私募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即便是三大券商也只拿了2个亿试一下做市(除了东证、齐鲁号称是10亿规模),表现出来在前段投行业务上很放肆,而在后端做市上相当委婉。


  国务院就批了三个交易所,深交所、上交所和北交中心,这不是上海、前海股交中心以及各个地方股交中心所能比拟的。新三板是包容性最强的全国性资本市场,包容则意味着分化,分化同时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其实,汹涌的暗流下,参与的各方利益已经高度高度一致,也早有先知先觉的机构已经全面布局,用中信报告的话说,是十年一遇的大机会。


  在新三板市场中,我们赚的什么钱?一是搞得早;二是制度红利;三是流动性红利;四是高增长红利。不用解释太多,先下手为强,我们已经是资金、人员在新三板投资机构的前三名了。赚1000万的公司,规范前估值1个亿,挂牌规范后2-3亿,典型的规范溢价和制度溢价,且现阶段不存在挂不了牌的问题。过去赚1000万的公司,IPO等5年再说吧,现在6个月可以挂牌交易,这就是流动性溢价,从40多家有做市商的挂牌企业开始,虽然在试行甚至过度阶段,交易量的增长仍然比较迅猛。赚1000万的公司经历规范、融资、机构协助后,在2-3年实现业务的增长,变成赚2000-3000万的公司不是太难,这是赚经营增长的钱。而这都是相乘的几项式,算算你赚得是不是简单粗暴,最有效。


  今天我的讲话既是答疑动员,也是总结展望,写下这个稿子以备3年后验证。下面所讲的问题基本上囊括了新三板市场中常见的问题和核心要素,希望大家有足够的重视,并在未来强力付诸实践,全面迎接新三板的“大时代”,不重视的同事,长得帅我也照打啊。


  我站在新三板市场各方参与者需求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中长期来说,新三板市场必然超高速的大发展,在一个超高速发展的市场里,哪怕我们水平一般,就能跟着行业混得好,就像售楼小姐一样。


  先来看搭台唱戏的政府和交易所。中央政府和证监会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逻辑就不分析了,除了政治需求外也是资本市场发展至今的内在需求。从主要省、市明文的红头文件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是工作重点,新三板上,算上区级补助,明文的一般都在100-150万。但地方政府的根本动力在于税收上来了!原来一个企业一年赚500万的时候,账面上估计是亏了50万,未来挂牌规范审计后都体现出来了,全国5000多万家小微企业,每家多上了10万的税就是5万亿,这对地方税收有太重要贡献了,当然挂牌数量也是地方政府的名声诉求之一。


  再看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诉求。交易所就得有交易量,否则就是跟没有一样。无论是地缘政治(沪深都有就差京了)还是交易所自身的生存需求,交易量起来是必然,8月份推出了做市商制度,转版估计年底吧,分层分级制度、连续竞价制度估计是明年吧,开放非券商做市商估计是后年吧(哪怕做市商是个过度制度,那推出连续竞价更是必然了),降低入市门槛估计也是时间的问题吧。监管部门是聪明的,先都进来再说,3-5年,5000-10000家公司挂上新三板,进来以后,好的公司可以转板,可以交易,可以再融资,差的公司就变成“仙股”沉沦到底层下去了。


  这里提到了转版,展开一下,对交易所来说,好的都转走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场了,一定不愿意。怎么办?要想留住好企业就得提供交易量和再融资功能。数据显示截止9月19日,新三板总市值2960.61亿元,市盈率31.37倍。再融资8月份就完成51次定增,总额达33亿元。今年1-8月份,新三板挂牌公司共完成股票发行154次,发行股数13.11亿股,发行融资金额达到89.77亿元。交易量方面9月平均周成交有2亿元左右,而且做市商转让已经超过50%。更值得注意的是,9月15日,做市转让笔数约是协议转让笔数的3.3倍,交易量和再融资的大发展,不必等到长发及腰了。


  关于交易量我举个台湾的例子,台湾企业要在兴柜市场(新三板)挂牌才能在上柜市场(主板)上市交易,2013年台湾兴柜市场换手率34%,中国新三板2%;2013年上柜换手率100%,中国创业板500%;稍微长期点对比看,保守一点,中国新三板换手率达到台湾的34%靠谱吧,不要说国内炒小炒新的热情和媒体忽悠的造富神话。


  第三看各个中介机构,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和券商。现阶段,做一个新三板上市,收费也就仅够个工资和差旅,谈不上赚钱。但这类客户是5000万个以上的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主,不就是金字塔最中间的那一块吗!?塔尖上是所有人都盯着的肥羊是少数,塔底单位价值量又太低,中间的就是最大的最丰厚的市场。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中对法律、财务、融资、顾问的需求是持续的,挂牌不赚钱,但未来会给中介机构带来持续的业务量,尤其是券商是终身保荐制。试想一下,作为最了解企业的中介机构,恐怕未来中小企业主连个离婚官司也会来找他的大律师。我交流过一个十大所的首席合伙人,这个所竟然只做新三板业务了,决绝的令人敬佩!


  券商我要多说几句,从沟通的情况看,中小券商也都组织了40-60人的“投行队伍”来做新三板,有个中等券商现在排队挂牌的企业就有80多家,更不要说大券商分区域布局的人数众多的新三板“投行队伍”,但对做市商还比较羞涩。究其原因,一是太新,缺乏长期战略认识,人、钱、系统都不完善(我比较了一下,相当做市商并不完全满足做市商制度要求的制度、人员、交易后台等),二是太怕,尝试心态,走一步看一步随大流,怕砸在手里,畏手畏脚而不敢进行战略实施,三是赚钱方式不熟悉,做市商主要赚得是差价,不是佣金,投研配置没有跟上。关于做市商我举个纳斯达克的例子,纳斯达克就是典型的从单一做市商制度变成现在的做市商加连续竞价混合的制度,只要公司好,交易活跃度和再融资都很惊人,也没有看到微软等大企业就转到纽交所了,做市商早就不是梧桐树下的纸片纷飞了,就像投顾和管理人不同的角色,在执行交易下单时,在电子化处理中看不出来区别一样。


  第四看挂牌企业诉求。企业付出的代价就是成本200万(实际扣除补贴后花费在100万以内),年报20万,不那么随意的家国不分,稍微有点长远眼光的企业家都应该知道这是长期发展、持续经营的必经之路。这点代价对获得的收益比太微不足道了,股权可以抵押了,贷款容易多了,新项目可以快速实现股权融资了,品牌大幅度提升了,治理的规范可以做大了,有一定的变现能力了等等。企业只要经营的好,业务有特色,自然有海量的机构和个人会关注和投资,而机构的认可,对公司的业务发展也会带来持续的增量。


  第五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投资机构。新三板给投资机构带来了太多变化和要求。


  一是项目来源的变化,过去项目是东一个西一个,不能系统化、批量研究,新三板市场形成后,投资机构可以通过研究公开资料来批量发现有价值的公司,沙里淘金,彻底解决了项目来源问题,改变了原来的商业模式,一句话,就是过去只能当猎人,现在可以当农民了。


  二是投资环境的变化,过去为了拿一个项目打破头,需要关系,需要人脉,现在可以通过公开研究,可以面对海量的潜在挂牌和已挂牌的企业了,竞争环境变得宽松,话语权明显上升,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面对5000到100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时候,面对上万家准备挂牌企业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形;


  三是综合能力要求高了,又能打又会写,不但要有股权投资能力还要有研究能力,一二级市场联动,投行投研联动能力,具备这种联动能力的机构较少,股票型私募对投行也不不太了解,一根大阳线就重点转移到股票上了;股权型私募缺少研究能力,且还沉浸在重组和定增上,这就给我们提供的发展空间;


  四是创新能力的要求高,在新三板各种资本运作受到的监管很轻微,产融结合,并购与被并购更易成行。比如为什么不能控股几家新三板公司,为什么不能先上的企业借助机构的力量,通过再融资并购同类或上下游的企业,这里有多少利润你懂的。


  我再谈一下鼎锋在新三板的布局。


  春节后我们全面启动了新三板的实施工作,根据我们的布局思想,即“认识上高人一点,布局上早人一步,行动上快人一些,规模和人员上前3,项目和研究上前3,渠道和投资上前3,成为新三板投资力量的重要一支”,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初步的目标,新三板基金规模已经近3个亿,投资人员配置上也上了15个,保荐人、发行律师、投行质控,比多数的券商和新三板投资机构的人员、投资规模都大,而且估计到春节前后还要翻番。新三板的定增已经完成5单,拟挂牌企业的投资10家,拟投项目超过10家,而这才落地不到6个月的时间。


  未来1年,公司仍将加大对新三板的投入,我们看到挂牌公司质量在逐步提升,交易量在不断放大,特色公司层出不穷,这些都在验证我们前期的研究和战略。有人和我说过,新三板价格太高,但是我想说的是,给一个公司整体估值10倍还是15倍,在利润基数很低的情况下影响不大,而且可选投资标的太多,只要公司的商业素质优秀,不必太纠结。


  当然投资新三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投后管的理深度和广度明显加大,因为小微企业需要更多借助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源,包括了规范、战略、协同,甚至是客户。再比如对研究力量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和上市公司不一样的是,太多没有参照物,没有公开资料。但是,没有办法,只能拜托各位穷尽所能,全力顶上。


  看大地多么辽阔,上路吧。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