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疫情后10个最重要的商业趋势

从疫情解封,复工复产,中国领先世界一个季度。这个领先的参照系,是欧美陷入更深的衰退。
经历一场大的危机,接下来决定经济走势的,往往是两种力量:
一种是习惯性的恢复,即深跌之后大幅度反弹,例如经历了SARS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经济,都实现了快速反弹。这是一种人类经济活动的自然恢复,是恐慌心理平息后回归常态。面包会有的,我们肯定可以活下来,可以度过难关。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一种力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条件都变了。我们发现经济与商业的基本面,尤其是我们在危机之前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发生变化;或者我们以为会在很遥远之后才会发生的变化,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无论你是一名消费者还是一位企业家,来不及准备就已经置身其中。不仅供应商停止供货了,而且供应商可能消失了;不仅用户没了,而且原先接触用户的渠道也不灵了。
对于第一种力量,我认为时间和时机最重要。中国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工复产,以及经济与市场的完全恢复,仍然取决于全球疫情的演变情况。疫情的震中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疫情正在迎来第三波,中国无法独善其身。
对于第二种力量,即我们原以为不变的东西已经成为新的变量,而且大量新的变量一起涌来,我们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老方法不解决新问题了。所以,信心重建的过程会更加漫长曲折。
无论是街坊的服务连锁店,还是我熟悉的国际大品牌,我不断听到它们的一些分店或者工厂在疫情期间悄悄地关门,然后就不再开启。
疫情期间,关于全球化、关于国家、关于家庭、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这个星球,个体在独处中思考,通过病毒来认识自己。同样,关于商业,我想提醒10个最值得关注的趋势,供企业参考。
 
人与技术的情感连接
技术融入我们的生活,你已经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和我的手机,一刻也不能分离。互联网在生活中从一种工具变成一种依赖,而工作中建立人与智能机器的协同关系也更加密切。人与技术建立起更加信任的关系,未来,能虚拟化的尽量虚拟化。
技术从颠覆商业到被商业驯化。以会议软件为例,疫情带来zoom用户量的暴涨,科技巨头也纷纷推出会议软件,PC、移动、会场、企业级、即兴式,裂变出无数细分产品,服务人们在各种场景化的需求。在非洲,科技公司正在推动人人可及的移动支付,及时发放救助资金。疫情加快加深了数字技术的普惠,而技术越来越需要推出人格化的服务,以及技术产品本身变得人格化。
 
消费的可持续主义
人们对于健康空前关注,从个人健康到家人健康到社区卫生,关注整个环境,关心气候变化,重新认知健康生活方式。消费者会切身感受到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在消费中体现可持续主义。
一些新兴的消费主张会出现,它们会关注消费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关注消费品牌对环境的责任,在意适度消费,在意消费过程中减少产生废物和垃圾。
 
家庭主义的回归
这不仅是因为居家隔离,而且是因为人们在面对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一个社交疏远的世界时,家乡和家庭是安心的寄托。封城期间家庭需要自给自足的功能,重启经济和正常社会生活之后,围绕家庭的消费与服务将会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是从餐馆转向外卖,转向厨房,从影院转向客厅,家庭设施与环境会升级,周边社区的消费与服务业态会调整。
 
消费者和用户对于身份的敏感
社会的分层、分群、多元化在线上基本成形,比线下更细分也更鲜明。人们对自己的身份更加敏感,也会在意线上社交圈中朋友和自己的消费展示与态度表达。无论是围绕日记的争论还是前浪后浪的调侃,其背后是对线上身份更加敏感。消费者对于个人隐私也会更加敏感。
 
灵活的办公方式,新的协同方式,新的组织方式
一些科技巨头已经宣布,在2020年内不考虑让员工回办公室办公。在家办公结合办公室,包括第三空间办公、灵活办公、远程办公将成为常态。这反过来会带动传统的办公室、办公楼、甚至商务楼、园区和中央商务区的新设计与新构建,背后是企业内部及企业与生态伙伴协同合作方式的改变,寻求新的效率边界和创新可能。
企业的组织管理也会发生变化,团队与员工的表现和业绩的衡量,公司的内部管理包括员工的归属感与文化等,都需要创新。
 
虚拟化接触
商业的活力和机会都来自接触。线上接触会取代很大一部分线下的人流接触。线上的接触方式创新会爆发。最明显表现为会展、研讨、论坛等。所有大型的人群聚集活动都不可能再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特别是人员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将长时间难以恢复。国际性的大型展会受到的影响最大,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种服务会加快向线上转移。
中国广交会改为线上,而阿里巴巴国际的虚拟展会已经成为常态。虚拟化弥补线下,也创造了新的接触,对于整个商务活动和思想交流会带来新的结果与效率提升。
 
重新定义城市
疫情的重灾区在城市,尤其是国际化和大都市。人们对于社交、公共交通、中央商务区、消费等的认识与行为所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到城市的功能与规划。而且各个城市的应对会非常不同。
譬如,在伦敦,因为人们不愿意使用公共交通,城市会开辟更多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在北京,人们会更多选择自驾,结果造成更多拥堵。这些都是出于健康的考虑。公共交通应该保障公共健康出行,也需要与智能化的共享出行网络融合。
另外,城市也需要新的增长动力,中国将在智能出行领域引领一场城市变革,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5G-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智能/绿色/健康出行-物联网/能源体系。
 
智能制造与工业物联网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也是全球供应链中心。疫情期间供应链的中断,复工的艰难,都会加快智能制造的进程。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能应对供应链冲击,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工厂成为数字化的最大场景,使用更多的传感器、大数据、智能化的预测、检测、运行、维护技术,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协同,机器与机器之间控制协同、相互学习和决策,这些都会加快发展。
 
加速变化
冲击会加速商业的变化,在一些行业已经展露无遗,尤其是在服务业。主流教育的线上化几乎一夜之间实现了,疫情期间一些大学教授告诉我,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加快掌握各种线上教学工具,因为以后线上教学会是常态。
经过疫情,中国一些城市的政府服务的线上化已经世界领先。健康行业、公共卫生管理,今后完全依赖大数据。苹果与谷歌两大操作系统已经合作,打造一个覆盖数十亿用户的国际健康码。
因为外部的挑战,那些变革犹豫或者瞻前顾后的企业,会被时代推着往前走,创新的边界也会不断重新界定。以我最熟悉的媒体行业来看,中国社交与短视频在营销领域的创新启发了全球的一些大品牌,其中有些已经开始调整营销策略。
在内容领域,线下向线上加速转型,如迪士尼停发十万员工工资,但其娱乐节目的线上用户数则在暴增。那些坚持以优质内容探索付费模式的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暴跌,而订阅用户增长迅速。
 
疫情时代领导力
生存:最优秀的领导力,就像历史上伟大的探险队长和将军一样,在经过一场历经生死的考验之后,能够率领团队活下来,延续企业的使命。
变革:那些优秀的企业领导人,能够结合企业的使命看清新的趋势、新的方向、新的机会,并且果断地发动变革。
组织与协同:优秀的管理者,会及时调整组织的内部与外部协同,把握新出现的创新边界和技术赋能,推出新的产品和创新营销方式。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