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哈佛:神经管理时代来临?

\

多年来,行为科学家不停地表示他们为决策与管理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多应用在业务层面,却很少被经济学家接受。然而近年来,经济学的假设基础——理性行为与完美信息越来越受到质疑,行为科学逐渐获得了优势。

行为科学的学术成果主要基于实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解释了不少事实现象与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偏差。

譬如,一个只愿意花费不超过200美元去购买一张体育赛事门票的人,一旦拥有了这张门票,那么就算别人以超过200美元的任何价格购买,他也很可能不再愿意出售。这与经济学家的预测正好相反。而行为学可以用“禀赋效应”( 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近乎完美地解释这一行为的合理性。

这仅仅是用来解释市场非理性的一种行为理论。行为学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无法完美地接收信息与做出理性反应,为什么人们会高买低卖等。

如今,大脑扫描技术为行为学增加了新的研究维度与形形色色的新素材。在不同刺激发生时,扫描大脑就可以研究“大脑的哪部分区域在控制人们的感受”,“人们如何对刺激做出反应,如何应对挑战”等。

最近一项关于“美国东北部成人中年期”的研究让人不得不思考,人类是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管理纪元——神经管理。在上述研究中,一群研究者声称发现了大脑结构与顶叶皮层右后侧区域的细胞密度关系着人们是否愿意冒险:这一区域灰质体积越大的人,风险厌恶程度越低。这一结果被认为“可能是解释人类财务风险态度的第一个可靠的生物指标”。

如果类似的结合大脑扫描的行为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找到更多解释人类行为的生物指标,那么就很有可能颠覆现有的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而且,未来公司在雇用新人时似乎可以直接通过大脑扫描就完成判断。

不过,这样的研究会不会引发伦理问题——谁应该掌握和拥有相关数据、如何使用这些数据?而我们是否会进入一个直接的、神经管理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童德文,邮箱:jpdong@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